三军过后尽开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 西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宁夏的南部,葫芦河与马莲川河交汇之处、秦长城向东转折逶迤延伸之地,有一个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集散地,它的名字叫将台堡。
1936年10月22日,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从木黄会师、重溪会师、懋功会师、永坪镇会师、吴起镇会师、甘孜会师、会宁会师到将台堡会师,主力部队会师既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更是精神上的相互声援。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分别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995年8月1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向中宣部请示,建议在西吉县将台堡修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纪念亭”,中宣部于1995年12月19日批复同意。后经现场勘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研究决定改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纪念碑”。1996年10月22日,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揭幕。花岗岩纪念碑正面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碑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碑顶雕有三尊红军头像,象征着三大主力会师;纪念碑背面是中共西吉县委、县政府撰写的碑文。碑高22.8米,碑身下部的8组浮雕再现了红军长征中重要的历史节点,分别为:战略大转移、遵义大转折、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路过回民区、翻越六盘山、三军大会师、胜利到延安。纪念碑碑文如下:
将台堡会师简介
一九三四年七八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和第六军团北上和西进揭开了长征序幕,同年十月至翌年十一月中央红军先后离开艰苦创业的革命根据地实行转移,历经征途艰难险阻,战胜强敌围追堵截,继一九三五年九月红二十五军进入陕甘苏区与陕北红军会合后,毛泽东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陕甘支队于十月十九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不久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一九三六年夏,红一方面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战略决策。五月中旬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挥师西进,迎接二、四方面军,七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并肩北上挺进甘肃,九月中下旬至十月初,三个方面军相继向静宁、会宁和今西吉将台堡(时属隆德县)地区集结形成夹西(安)兰(州)大道南北呼应之势。十月九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城会师,二十一日红二方面军长征进入今宁夏西吉县境,当日,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和随二方面军行动的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平峰镇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等亲切会面,二十二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团与一军团二师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两军首长同会师部队万余人在将台堡东侧广场上举行了联欢,次日,二方面军六军团经公易镇抵达兴隆镇与红一军团一师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历经两年艰难困苦、浴血奋斗,终于全部胜利会师,结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中共西吉县委员会
西吉县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二日始建
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二日重建
1934年10月17日黄昏,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部队从江西于都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梓山的山峰坝,罗坳的孟口、鲤鱼、石尾和靖石的渔翁埠等渡口,踏着突击架设的浮桥,开始了突出重围的行动。陆定一的《长征歌》第一首就描写了这一场景:“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此后一年时间,红军纵横十一省,跨过了激流汹涌的条条江河,翻越了陡峭险峻的座座高山,穿过了沼泽密布的茫茫草地,最终在大西北开辟革命新局面。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先后转战湘中、黔东、黔西,进行了乌蒙山回旋战,吃苦不叫苦、战死不离队,历时11个月,途经8省,最终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将台堡。
党中央时刻关注着红二方面军的北上行动,派红一军团主力在会宁、隆德、固原间的广大地区活动,进行迎接红二方面军的准备。
1936年10月中旬,经过艰苦战斗,红二方面军终于冲破了优势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通渭和兴隆镇附近地区。10月21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率领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在隆德西北的平峰镇与左权、聂荣臻等红一军团领导人会合。久别重逢,左权对贺龙、任弼时说:“有你们这一来,红军兵多将广,大西北可就热闹了。”任弼时笑答:“大家早就想和中央红军的老大哥会师。这下好了,三个兄弟会到一起了,打开新局面不成问题了!”22日,红一军团部队在将台堡与红二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23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军团长陈伯钧、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到达将台堡以南15公里处的兴隆镇,与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胜利会师。
将台堡会师胜利结束了伟大而艰巨的长征,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团结和巩固了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促成了中国革命从转折走向胜利。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责任编辑:汪晓慧